雨丝天气

精准天气预报,细雨如丝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故事

导语: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节日,它们在时间上离得比较近,很多人容易把它们搞混。其实,这两个节日可有着不少区别,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讲!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1、起源不同

寒食节:寒食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较为大家熟知的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重耳复国后,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母亲一起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就下令在这一天禁火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

清明节:清明节最初是一个节气,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既会进行扫墓祭祀等活动,又保留了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等习俗。后来,清明节慢慢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2、时间不同

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不过,由于古代历法计算等原因,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在不同年份可能会有一些小的变动。

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确定,相对来说时间更为固定。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故事

1、寒食节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陷入内乱,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使出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灾祸,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在漫长而艰辛的流亡岁月里,重耳饱尝人间疾苦,身边的臣子们也大多陆续离去,唯有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地追随在他身旁。

有一次,重耳在流亡途中饥寒交迫,饿晕了过去。在这危急时刻,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喂给重耳吃,这才让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重耳对介子推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暗暗发誓,若有朝一日能重登王位,定要好好报答他。

时光荏苒,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终于结束,重耳成功回国,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开始对那些曾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封赏。但他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为人淡泊名利,对于晋文公的遗忘,他并未有丝毫怨言。他觉得自己追随重耳,并非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是出于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于是,他选择了悄然归隐,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之中。

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这才猛然想起介子推的救命之恩,心中懊悔不已。他立刻派人去请介子推入朝受赏封官,可是使者去了好几次,介子推都坚决不肯出山。晋文公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前往绵山,恳请介子推出山。

但介子推心意已决,任凭晋文公如何劝说,他都不为所动。晋文公的手下见状,出了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方,大火燃起后,介子推为了保命,自然会自己走出来。于是,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

熊熊大火在绵山燃烧了三天三夜,可直到大火熄灭,介子推始终没有出现。晋文公心急如焚,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母子俩紧紧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然被大火夺去了生命。晋文公悲痛万分,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放声大哭。他为自己的疏忽和鲁莽追悔莫及,却再也无法挽回介子推的生命。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高洁,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以缅怀介子推的功绩。同时,他还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的这一天,所有人都要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以此来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

2、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它只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节便是其中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间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相近,而寒食节又有民间禁火扫墓的习俗,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的禁火、吃冷食等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变,从单纯的节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既会进行祭扫活动,缅怀祖先,也会走出家门,亲近自然。

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与晋文公相关的后续故事。在介子推去世后的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身着素服,徒步登上介山,去祭奠介子推。当他们来到介子推的坟前时,惊奇地发现,那棵曾经被烧焦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如今已是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这棵复活的老柳树,心中感慨万千。他走到柳树前,掐下一根柳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祭扫结束后,晋文公将这棵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结语:以上是东方天气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故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