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ǔ záo
fǔ duàn
fǔ suì
fǔ yuè
fǔ táng
fǔ jīn
fǔ nǎo
fǔ yǐ
fǔ mù
fǔ zi
fǔ zhèng
fǔ xuē
fǔ zhēn
fǔ zhì
fǔ zhuó
fǔ jié
fǔ zǎo
fǔ zhèng
fǔ yuè
fǔ yī
fǔ zī
fǔ zhēn
fǔ kù
fǔ tóu
fǔ qiāng
fǔ kē
fǔ huà
fǔ chē
fǔ wū
fǔ huò
fǔ zhì
fǔ xiù
fǔ jīn
⒈ 亦作“斧质”。
⒉ 斧子与铁鍖,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鍖上,以斧砍之。
引《晏子春秋·问下十一》:“寡君之事毕矣, 婴无斧鑕之罪,请辞而行。”
《吕氏春秋·贵直》:“王曰:‘行法。’吏陈斧质於东閭。”
《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颜师古注:“质谓鑕也。古者斩人,加於鍖上而斫之也。”
宋司马光《五哀诗·晁大夫》:“旋闻就斧质,不得解衣冠。”
明无名氏《鸣凤记·杨公劾奸》:“一封奏九重,知他听否,我杨继盛的斧鑕囹圄都在这遭。”
⒊ 泛指罪名。
引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未有左证,竟以己意为信讞,鞭笞斧鑕,横加其身。”
古刑法。置人于铁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锧指诛戮之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斧锧之罪。」《聊斋志异.卷二.陆判》:「前夕冒渎,今来加斧锧耶?」也作「斧质」。
斧fǔ(1)(名)(~子)砍竹、木等用的工具;头呈楔形。也叫斧头(·tou)。(2)(名)古代一种兵器。
锧读音:zhì锧zhì(1)(名)砧板。(2)(名)铡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