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


肚兜的组词


肚皮

dù pí

肚囊

dù náng

肚兜

dù dōu

肚喃

dù nán

肚量

dù liàng

肚饥

dù jī

肚子

dǔ zi

肚里

dù lǐ

肚脐

dù qí

肚腹

dù fù

肚肠

dù cháng

肚臍

dù qí

肚包

dù bāo

肚白

dù bái

肚了

dù liǎo

肚带

dù dài

肚当

dù dāng


驩兜

huān dōu

挎兜

kuà dōu

背兜

bèi dōu

瞘兜

kōu dōu

袴兜

kù dōu

帽兜

mào dōu

伛兜

yǔ dōu

冤兜

yuān dōu

慲兜

mán dōu

筋兜

jīn dōu

暖兜

nuǎn dōu

头兜

tóu dōu

裤兜

kù dōu

觔兜

jīn dōu

讙兜

huān dōu

提兜

tí dōu

抱兜

bào dōu

竹兜

zhú dōu

共兜

gòng dōu

眍兜

kōu dōu

鱼兜

yú dōu

箩兜

luó dōu

衣兜

yī dōu

漏兜

lòu dōu

櫜兜

gāo dōu

肚兜

dù dōu

辔兜

pèi dōu

上一组词:丢溜
下一组词:兜裹

更多肚的组词

肚兜的意思


词语解释:

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
旧时妇女或小儿用的抹胸。

引证解释:

⒈ 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沪语名为“饭单”, 湖湘间名曰“围裙”。

引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像金铸者,曾经盗去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
《恨海》第二回:“车夫一面説着,放下了马鞭子,把银子放在肚兜里。”
茅盾《林家铺子》四:“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

⒉ 旧时妇女或小儿用的抹胸。小儿用者,今仍常见,惟一般无袋。 湖湘间名“兜肚”,睡眠时以免风吹肚脐。

引清吴珠泉《续板桥杂记·雅游》:“至於抹胸,俗称肚兜,夏纱冬縐,贮以麝屑,缘以锦縑。”

国语词典:

古代妇女的贴身小衣。

词语翻译

英语undergarment covering the chest and abdomen

网络解释:

肚兜 (贴身内衣)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肚兜(dù dōu ),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还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称谓。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肚兜、虎头鞋、虎头帽、虎形围嘴、各种神灵的护生耳枕和布玩具,构成了围绕生命生殖繁衍主题的配套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很值得继续研究。
更多兜的组词

肚兜详细解释


读音:dù,dǔ[ dù ]

1. 腹部,胸下腿上的部分,亦指人的肠胃部分:肚子。肚胁。肚皮。牵肠挂肚(挂念,不放心)。

2. 器物下面的中心部分:炉肚儿。

3. 圆而凸起像肚子的:腿肚子。手指头肚儿。

读音:dōu

兜dōu(1)基本义:(名)口袋一类的东西:(名)口袋一类的东西(2)(动)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用手巾~桔子。(3)(动)招揽(顾客):~售。(4)(动)绕着:~圈子。(5)(动)承担或包下来:出了事我~着。(6)(动)把底细全部揭露出来:~出。(7)(动)正对着;冲着:~头盖脸。

组词网         Sitemap    Baidunews
ALL right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