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ū tǒng
guī tǒng
dēng tǒng
xiù tǒng
pēn tǒng
yú tǒng
kù tǒng
wà tǒng
jiǔ tǒng
bǐ tǒng
pí tǒng
gē tǒng
cí tǒng
yào tǒng
yóu tǒng
shī tǒng
mì tǒng
yān tǒng
huǒ tǒng
zhú tǒng
diàn tǒng
lǜ tǒng
chě tǒng
miàn tǒng
diàn tǒng
kè tǒng
mào tǒng
liáng tǒng
kuī tǒng
jiàn tǒng
xuē tǒng
bèi tǒng
yóu tǒng
sòng tǒng
qí tǒng
yún tǒng
qiāng tǒng
jǐng tǒng
hào tǒng
kuài tǒng
fàn tǒng
qì tǒng
huà tǒng
cí tǒng
jīn tǒng
kù tǒng
lián tǒng
diào tǒng
gǔn tǒng
jī tǒng
qì tǒng
chuī tǒng
bì tǒng
lí tǒng
jiǎn tǒng
fēng tǒng
zuǐ tǒng
xiāng tǒng
qiān tǒng
tào tǒng
⒈ 竹制盛酒具。 郫人截大竹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
引唐李商隐《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
宋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万迭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明谢榛《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鶺鴒原上草萧萧。”
⒉ 酒名。相传晋山涛为郫令,用竹筒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俗称“郫筒酒”。
引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仇兆鳌注:“《成都记》:成都府西五十里,因水标名曰郫县,以竹筒盛美酒,号为郫筒。 《华阳风俗録》: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 郫人刳其节,倾春酿於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於竹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一本作“郫筒”。 宋苏轼《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清唐孙华《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或言锦城天下乐,郫筒美酒丙穴鱼。”
一种盛酒器。一说郫地出大竹,土人截取竹筒盛酒,号称为「郫筒」。一说郫地土人剖取竹筒作为酿酒之用,称为「郫筒」。
郫pí(名)用于地名。
筒读音:tǒng筒tǒng(1)(名)较粗的管状器物:竹~。(2)(名)衣服等的筒状部分:靴~。(3)(形)形状像筒的:话~。(4)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