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ǜ jì
lǜ jūn
lǜ zhǔn
lǜ yì
lǜ zé
lǜ fēng
lǜ tiáo
lǜ guǎn
lǜ lì
lǜ fěng
lǜ zōng
lǜ táng
lǜ shī
lǜ kē
lǜ diǎn
lǜ dòng
lǜ lǜ
lǜ sēng
lǜ xíng
lǜ xué
lǜ rén
lǜ lǚ
lǜ qiē
lǜ chǐ
lǜ běn
lǜ tǐ
lǜ shī
lǜ lìng
lǜ fú
lǜ guàn
lǜ hòu
lǜ kuí
lǜ gé
lǜ dù
lǜ fǎ
lǜ lì
lǜ yuàn
lǜ yí
lǜ cáng
lǜ shǒu
lǜ zuò
lǜ wén
lǜ lì
lǜ jǐ
lǜ zhǎn
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
比喻准则、标准。
⒈ 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
引《国语·周语下》:“律吕不易,无姦物也。”
汉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唐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鬢根。”
郭沫若《创造十年》五:“风声和博多湾的海涛,十里松原的松涛,一阵一阵的卷来……那正是一起一伏的律吕。”
⒉ 比喻准则、标准。
引唐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
宋洪适《<元氏长庆集>原跋》:“今之所编,颇又律吕乖次。惜矣,旧规之不能存也。”
黄中黄《孙逸仙》:“其人诚亚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
古时用来校正乐音的器具。以十二个竹管制成,依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管称「律」,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成偶数的六管称「吕」,包括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后遂以律吕为音律的统称。
律lǜ(1)(名)法律;规则:定~|规~|纪~。(2)(名)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3)(名)旧诗的一种体裁:五~|七~。(4)(动)〈书〉约束:~己甚严。(5)(Lǜ)姓。
吕读音:lǚ吕lǚ(1)见〔律吕〕。(2)(lǚ)姓。